原標題: 就地城鎮化,瓊海如何做到的
《人民日報》近日刊發長篇通訊《不砍樹 不拆房 不占田———瓊海就地城鎮化》。文章指出,瓊海的“就地城鎮化”就是小鎮風情化、田野公園化、村莊景點化,打造“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美麗鄉村境界。(3月27日《海南日報》)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30多年的發展,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53.7%,城鎮人口由1.7億,增加到7.3億,增加了5.6億。鄉村人口從最高值的8.6億,下降到2013年的6.3億,減少了2.3億。城鎮化功不可沒。
必須看到,城鎮化一路走來,在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需要轉變和完善的問題。
最明顯的問題是,很多地方存在違背農民意愿強迫農民上樓的現象。由于強迫農民上樓,不少村莊從我國廣袤的土地上消失。其中一些做法是:將農民的宅基地復墾,用增加的耕地,換取城鎮建設用地指標,實現“以地生財”,使得一些有山有水的農村再也“看不見山,看不見水,只看得到高樓”。那些農民們由于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城市去謀生。農民到城市去謀生,在為城市提供了服務的同時,也導致了城市諸多矛盾和問題的增加,當然,為農村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更大了。
城鎮化的核心歸根到底是人的城鎮化,推進和實施城鎮化,也必須堅持“人”這個核心,尊重自然歷史規律。通俗地說,就是讓農村人不出農村也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條件。諸如遷村騰地、大拆大建,為拉動經濟增長和城鎮化而城鎮化,違背農民意愿強迫農民上樓,這都不是真正的城鎮化,甚至是走偏了的城鎮化,與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相去甚遠。
回頭看看瓊海的“不砍樹、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鎮化”成果:小鎮風情化、田野公園化、村莊景點化;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農民不必“離土離鄉”,在家門口打工,在家門口同樣能掙大錢,同樣能致富,的確讓我們長了見識。這樣的城鎮化,不僅廣大農村人向往,恐怕城里人也羨慕。這樣的城鎮化路徑,哪一個農村人不期待?如果每個地方的城鎮化都能像瓊海這樣,不僅能讓農村小康提速,還能化解很多城市問題、社會問題。
2013年中央召開城鎮化工作會議,會議強調,城市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中,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這實際上是對城市建設和“城鎮化”的一次科學性“頂層設計”,也是城市建設和“城鎮化”的題中之義。如今有了瓊海“就地城鎮化”這個好樣本,就應該推而廣之,讓“瓊海模式”成為“全國模式”。
4月份以來我市各學校陸續恢復開學,為進一步推進各學校食堂單位落實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和疫情防控工作,2020年4月24日,瓊海市市場監督
1月6日下午,瓊海航空·旅游·醫療健康營銷聯盟成立大會在博鰲先行區成立,標志著我市旅游產業形成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發展的新局面?!?..
圖:瓊海市物業管理行業協會第一次籌備會議現場 為推動我市物業企業穩定發展,物業管理行業的法律保護以及推動物業企業自律,7月3
開車上路必須具備駕駛資格,考取相應的駕駛證,這是對我們自身安全的負責,也是對他人人身安全的負責。但是,有的駕駛人或嫌駕駛證考試